1.0目的
通過此標準的執(zhí)行更好的提升貯藏產(chǎn)品的質(zhì)量,減少損耗。
2.0范圍
包括所有的收貨員和庫房管理員
3.0控制措施
3.1本標準適用于下列品種冷藏貯存
3.1.1 新鮮豬肉、牛羊肉等畜肉類。
3.1.2 存放時,不同肉類產(chǎn)品要隔離存放,防止互相串味而影響質(zhì)量。
3.2肉品入庫前的抽樣檢測方法即pH值測定。
3.3適于冷藏的肉品確定方法
3.3.1 必須索取肉品檢驗檢疫證明及運輸人員的健康證明(要注意查看是否過期)。
3.3.2 感官指標
A、顏色:新鮮豬肉表面呈乳白色,肌肉呈鮮紅或者深紅,豬肉脂肪層厚度適宜(一般應占總量的33%左右)且是乳白色或粉白色并有光澤,沒有黃膘色,在肉尸上蓋有檢驗章。(種用公母豬肌肉較紅,結(jié)締組織多,韌性大;注水肉呈灰白色或淡灰、淡綠色)。
B、氣味:具有鮮豬肉固有的鮮、香氣味并無異味;煮沸后肉湯透明澄清,脂肪團聚于液面,具有香味。(飼料所致的劣質(zhì)肉有廢水或藥等氣味;病理所致的有油脂、糞臭、腐敗、怪甜等氣味)。
C、手感:肌肉的外面往往有一層稍帶干燥的膜,表面微干或稍濕,但不粘手,肉質(zhì)緊密,富有彈性,手指壓后凹陷處立即復原。(注水肉表面有水滲出,手指觸摸肉表面很濕;也可以用衛(wèi)生紙貼與肉表面,粘在上面并很快浸濕說明注水較多)。
D、宰殺刀口狀態(tài):畜肉宰殺刀口上翻,切面粗糙不平,肉皺縮,其周圍組織的血液浸染區(qū)很大。(急宰的畜肉刀口不外翻,切面平整,其周圍的組織稍有血液浸潤;病死畜肉刀口切線平整,切面平滑,刀口不外翻,刀口周圍無皺縮現(xiàn)象,切面無光澤,無血液浸潤現(xiàn)象)。
E、不安全豬肉癥狀
異常豬肉產(chǎn)品辨識要點
F、牛羊肉的感官指標
3.3.3 化學成分鑒定(ph值的范圍):品質(zhì)不同,肉品pH值變化也有所不同,ph值<6.6(如牛肉pH值在5.9~6.4間為鮮肉;pH值在6.4~6.6間為次鮮肉;pH值大于6.7則為變質(zhì)腐敗肉)。
3.4入庫質(zhì)量要求
3.4.1 車輛情況:檢查運輸車輛的車廂溫度(0~4℃)是否達標,并查看其車廂的衛(wèi)生狀況。
3.4.2 肉體溫度:測量胴體溫度(以后腿內(nèi)部為測量點)在0~4℃,可使用針刺式體溫計實現(xiàn)。
3.4.3 包裝要求:在車內(nèi)整片胴體用吊鉤懸掛,分割肉則用薄膜墊底的透氣塑料筐裝制,并要避免擠壓。
3.4.4 肉體符合以上新鮮肉的質(zhì)量要求。
3.5冷藏技術和庫房質(zhì)量要求
3.5.1 庫房準備
A、 入庫前進行庫房滅菌消毒(紫外線消毒:用紫外線進行輻射殺菌消毒。每平方米庫房的空間需要用1W紫外線燈光每晝夜平均照射3小時),并及時通風換氣。庫房先預冷到0—4℃。
B、 高錳酸鉀與甲醛的混合液按1:1的重量比配制,使用量為每百平方米1千克,將藥液放入容器中使其自然揮發(fā),密閉庫48小時;或者在入庫前半個月進行消毒,每立方米庫房使用10g硫磺粉和1g氯酸鉀點燃熏蒸,密閉5天后,通風2-3天備用。主要針對污染較重的庫。
C、 用4%的漂白粉溶液進行噴灑。
3.5.2 入庫量
A 、在吊車軌道上的胴體,保持間距3-5cm。軌道負荷每米定額以半胴體計,牛為2-3片(約200kg),豬為3-4片(約200kg),羊為10片(雙排約150-200kg)。分割肉用掛鉤吊起,一個鉤不超過15塊。
B 、凡不同等級肥度種類的肉類,均應分室冷卻,使全庫胴體,能在相近時間內(nèi)冷卻完畢。如同一等級而體重有顯著差別者,則應將體重大的掛在靠近排風口,使其易于造成干燥膜。
C、 半胴體的肉表面,應迎向排風口,使其易于形成干燥膜。
D、 在平行軌道上,按“品”字形排列,以保證空氣的均勻流通。
E 、為便于檢查、盤點和管理,垛位不宜過大,入滿庫后應及時填寫貨位標簽和平面貨位圖。用紙片寫上每一掛肉的入庫時間及部位名稱,用塑料袋套起來掛在肉上,以便分辨批次。
3.5.3 庫房管理
A、 裝載應一次進行,愈快愈好,進貨前保持清潔,并無其它正在冷卻的貨物,以免彼此影響。
B、 在整個冷卻過程中,盡量少開門,減少人員進出,以維持穩(wěn)定的冷卻溫度和減少微生物的污染。
C、 冷卻間宜裝紫外燈,其功率為每平方米平均1W,每晝夜連續(xù)或間隔照射5h,這樣可使空氣達到99%的滅菌效率。
D、 副產(chǎn)口冷卻過程中,盡量減少水滴、污血等物,并盡量縮短進入冷卻庫前的停留時間,整個冷卻過程不要超過24h。
E、 肉類冷卻終點,以胴體后腿最厚部中心的肉溫達0~4℃為標準。
F、 遵循先進先出原則。
3.5.4 適宜冷藏條件
A 溫度:肉的冷藏主要是通過低溫有效地抑制酶和微生物的作用??煞譃槔鋮s肉和冷凍肉兩種:
a、冷卻肉:主要用于短時間存放的肉品,通常使肉中心溫度降低到0℃~1℃左右。具體要求是肉在放入冷庫前,先將庫溫降到-4℃左右。肉入庫后,保持-1℃~0℃之間。豬肉、牛肉及副產(chǎn)品冷卻時間為24小時,羊肉為18小時。經(jīng)過冷卻的肉,表面會形成一層干膜,從而阻止細菌生長,并減緩水分蒸發(fā),延長保存時間。
b、冷凍肉:將肉品進行快速、深度冷凍,使肉中大部分水凍結(jié)成冰,這種肉稱為冷凍肉。冷凍肉比冷卻肉更耐儲藏。肉的冷凍,一般采用-23℃以下的溫度,并在-18℃左右儲藏。為提高冷凍肉的質(zhì)量,使其在解凍后恢復原有的滋味和營養(yǎng)價值,目前均采用速凍法,即將肉放入-40℃的速凍間,使肉溫很快降低到-18℃以下,然后移入冷藏庫。
c、肉的冷卻和冷凍是在吊掛條件下進行的,所占庫位較大。為了較長時間儲存,冷凍肉可移入冷藏庫堆垛存放。冷藏庫的溫度要求低于-18℃,肉的中心溫度保持在-15℃以下。冷藏時,溫度越低,儲藏時間越長。
B、 濕度:豬肉保持在85%—90%;牛肉在85%—90%;羊肉在85%—90%;兔肉在80%—90%。
3.6貯藏壽命及貯藏指標
3.6.1 在任何條件下,貯藏期限不得延長到影響肉的銷售質(zhì)量。為此,必須要時常檢查發(fā)現(xiàn)問題及時處理。
3.6.2 一般豬肉在-1℃~0℃可保藏5-10天,-18℃以下可保藏4-10個月;牛肉冷藏7-21天 ,凍藏4個月以上;羊肉冷藏7-14天,凍藏3-8個月。兔肉冷藏5-10天;凍藏6個月。
3.7冷卻鏈的建立
3.7.1 胴體經(jīng)過快速冷卻處理,溫度達0~4℃后,在后續(xù)的加工與流通過程中,要繼續(xù)保持在這一溫度范圍內(nèi),也就是從分割、剔骨、包裝,直至流通、零售各過程中,冷卻肉始終處于冷卻鏈控制之下,保持溫度在0~4℃,這是確保冷卻肉產(chǎn)品質(zhì)量與安全衛(wèi)生的重要措施。
3.7.2 冷卻肉的包裝:在整個流通過程中,車輛的衛(wèi)生條件和制冷設備是關鍵,再加上合理的包裝就可以有效的防止變質(zhì),避免二次污染,延長貨架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