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肉類調理食品方便快捷、營養(yǎng)美味,深受消費者青睞,但其豐富的營養(yǎng)物質容易造成微生物的滋生,影響食品品質和消費者健康。高通量測序技術可以全面、準確的研究肉類調理食品中微生物群落結構,為微生物防控和標準化生產提供理論基礎。本文通過均質提取法對肉類調理食品中微生物基因組進行提取,并以16S rRNA可變區(qū)V3-V4作為測序片段,分析細菌多樣性。實驗表明,4種肉類調理食品細菌多樣性均較高,菌群結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,炸雞塊、骨肉相連和冷凍牛排的優(yōu)勢菌群是Anderseniella 屬,而羊肉串優(yōu)勢菌群是不動桿菌屬,此外肉類調理食品中還存在芽胞桿菌屬、梭菌屬、泛菌屬、假單胞菌屬、嗜冷桿菌屬、乳球菌屬等。
本論文明確了使用均質提取法對肉類調理食品中微生物進行16S rRNA V3-V4區(qū)測序分析,為后續(xù)大規(guī)模菌群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。
關鍵詞:肉類調理食品;細菌多樣性;高通量測序;16S rRNA
肉類調理食品一般是指以畜、禽肉為主要原料,經適當加工,在冷凍或冷藏條件下貯存、流通和售賣,可直接食用或簡單加工后食用的肉類制品,包括炸雞塊、烤翅、羊肉串、肉丸、煙熏火腿和冷凍牛排等。肉類調理食品營養(yǎng)豐富,且由于加工過程中殺菌不徹底,以及我國冷鏈設備不完善,容易滋生微生物。因此,開展肉類調理食品菌群結構研究,分析微生物多樣性,有利于抑制致病菌和腐敗菌的產生,對肉類調理食品的質量控制和標準化生產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。
在菌群結構的分析檢測方面,分子生物學技術,如變性梯度凝膠電泳(DGGE)、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(tài)性(RFLP)等,相對于傳統(tǒng)分離培養(yǎng)法,操作簡單、準確度高,但是無法檢測樣本中低豐度的物種。近年來,新興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可以進行大規(guī)模平行測序,能夠客觀反映樣本中低豐度和不可培養(yǎng)的細菌,逐漸發(fā)展為菌群結構研究的主流技術,廣泛應用于醫(yī)藥、環(huán)境、食品等各個領域。Abdul-Mutalib等利用焦磷酸測序研究了不同衛(wèi)生等級餐廳案板上微生物菌群分布情況,發(fā)現案板上的菌群多樣性較高,且微生物數量與餐廳衛(wèi)生等級無關,不同衛(wèi)生等級的餐廳均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。
二代測序以454和Illumina平臺應用最為廣泛,菌群分析的測序基因主要是16S rRNA的9個可變區(qū),不同可變區(qū)對于不同菌屬細菌的分辨能力不同,根據研究需要和測序平臺選擇合適的測序片段,菌群分析相關文獻中涉及到的基因片段包括一個可變區(qū)(V3、V4、V6)、兩個可變區(qū)(V1-V2、V3-V4、V4-V5)或三個可變區(qū)(V1-V3、V3-V5、V4-V6)等,但目前還沒有統(tǒng)一的測序標準。
為了研究肉類調理食品中細菌多樣性,本文采用均質提取法對樣本中微生物基因組進行提取,利用Illumina MiSeq測序平臺完成微生物16S rRNA可變區(qū)V3-V4 測序,分析肉類調理食品菌群結構,對產品工藝改進和微生物控制提供基礎數據。此外,本文明確了使用均質提取法和16S rRNA V3-V4區(qū)測序分析肉類調理食品中微生物多樣性,為后續(xù)大規(guī)模菌群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。
1 材料與方法
1.1 實驗材料
炸雞塊、羊肉串、骨肉相連、冷凍牛排購于北京市某大型超市,樣品均為普通袋裝,執(zhí)行速凍調理食品行業(yè)標準SB/T 10379-2012,購買后按照產品貯存條件(-18℃ 以下)進行冷凍保存,在保質期內對樣本進行檢測。樣本信息見表1。
表1. 樣品主要信息
名稱 | 規(guī)格 | 產地 | 生產日期 |
炸雞塊 | 500g | 山東 | 20150421 |
羊肉串 | 240g | 內蒙古 | 20150128 |
骨肉相連 | 400g | 內蒙古 | 20150422 |
牛排 | 300g | 河北 | 20150506 |
1.2 儀器與設備
拍打式均質機;恒溫水浴鍋;渦旋振蕩器;高速冷凍離心機;小型臺式離心機;PCR 擴增儀;電泳儀;凝膠成像儀。
1.3 試驗方法
1.3.1 樣本前處理
以無菌操作取樣品25g,充分剪碎后,加入到含有225 mL生理鹽水的均質袋中,使用拍擊式均質器均質1min,獲得樣品勻液。吸取上清30mL,2000r/min離心10min,沉淀食品雜質;吸取上清液20mL,10000r/min 離心3min,緩慢倒掉上清液,獲得菌體沉淀。每個樣本均設置2個平行,炸雞塊、羊肉串、骨肉相連和冷凍牛排樣本編號分別為J-JK、J-YR、J-GR、J-NP。
1.3.2 基因組DNA 提取
使用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(德國QIAGEN 公司),根據試劑盒說明書提取菌體沉淀基因組DNA。提取后進行1%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提取效果。
1.3.3 高通量測序
提取的基因組DNA送至生工生物工程(上海)有限公司進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測序。首先使用細菌的通用引物341F(barcode-CCTACGGGNGGCWGCAG)和805R(barcode-GACTACHVGGGTATCTAATCC)擴增16S rRNA基因V3-V4 區(qū),第二輪擴增引入Illumina 橋式擴增引物,并利用膠回收純化擴增產物,經Qubit 2.0精確定量后上機測序。
1.3.4 數據分析
通過Barcode 區(qū)分樣本,并使用FLASH軟件將雙端測序序列拼接成單條序列。利用Prinseq 過濾低質量的序列,完成質量控制。隨后使用Mothur軟件對序列進行測序錯誤校正,并采用chimeras. uchime去除序列中的嵌合體,獲得優(yōu)化序列?;谏鲜鰞?yōu)化序列,利用Uclust軟件聚類,以序列之間的相似性(0.97)作為閾值,分成操作分類單元(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, OTU),并采用RDP classifier完成物種分類。最后使用R軟件進行α多樣性指數的計算,繪制菌群豐度圖和樣本聚類圖。
2 結果與討論
2.1 測序數據信息
本研究使用二代測序技術對微生物16S rRNA V3-V4區(qū)進行擴增,測序平均序列讀長459bp,優(yōu)化后序列平均讀長為420bp,通過對序列進行歸類操作,按照序列間的距離進行聚類,以0.97 作為序列相似性閾值劃分操作分類單元(OTU)。本次實驗將所有OTU比對到SILVA數據庫,共得到28個門,57個綱,107個目,229個科,共783個屬,其中包括62個無法鑒定的屬。各樣本的原始序列數、優(yōu)化序列數和OTU數及在門、屬水平對應的細菌數見表2。由表2可知,測序數據量基本滿足分析需求,4種肉類調理食品中微生物種類很多,平均每個樣本中存在三百余種細菌。
表2. 樣本16S rRNA V3-V4 區(qū)測序數據信息
樣品 | 原始序列數 | 優(yōu)化序列數 | OTU數 | 門個數 | 屬個數 |
J_JK1 | 14394 | 14033 | 2325 | 17 | 296 |
J_JK2 | 15877 | 15481 | 2671 | 23 | 324 |
J_YR1 | 15243 | 14407 | 2953 | 17 | 285 |
J_YR2 | 19105 | 18224 | 3550 | 20 | 322 |
J_GR1 | 17598 | 17182 | 3143 | 18 | 324 |
J_GR2 | 21807 | 21289 | 3270 | 20 | 337 |
J_NP1 | 15331 | 14456 | 2897 | 23 | 347 |
J_NP2 | 11086 | 10564 | 2402 | 21 | 339 |
Nam等對發(fā)酵食品中微生物V1-V2區(qū)進行測序分析,樣本序列數在18000-25000之間,OTU 數在700-1100之間,本研究獲得的序列數和OTU 數分別在11000-22000、2300-3500之間,樣本中細菌菌屬在285-347之間,說明實驗采用的V3-V4區(qū)可以較好地鑒定各類細菌,基本滿足物種在屬水平上的比較分析。而利用PCR-DGGE技術檢測骨肉相連,僅發(fā)現假單胞菌屬等7個優(yōu)勢菌屬,與本實驗檢出的300余種菌相比,PCR-DGGE 技術無法客觀反應低豐度物種,容易對微生物物種組成和豐度做出片面的判斷。
2.2 α多樣性指數
α多樣性指某個生境內的多樣性,是評價生境內部物種多樣性的指標。α多樣性主要關注兩方面信息,一是群落所含物種種類的多少,即物種豐富度,用Chao1 Index 和ACE Index 計算;二是群落中各物種的相對數量,即物種均勻度,既考察物種多樣性,又考察種的多度,由Shannon Index 和Simpson Index 反映。表3 顯示的是各樣本α多樣性指數,由表3可知,各樣本菌群豐度很高,菌群多樣性也較高。測序深度指數(Coverage)是指各樣品文庫的覆蓋率,數值越高,越能反應樣本的真實情況,本次實驗覆蓋率在0.87-0.91之間,基本可以涵蓋樣本中大多數菌群,測序數據量滿足分析的需要。
表3. 各樣本菌群多樣性指數
樣品 | Chao l Index | ACE Index | Shannon Index | Simpson Index | Coverage |
J_JK1 | 4122.26 | 5268.99 | 5.25 | 0.06 | 0.91 |
J_JK2 | 5127.11 | 7021.04 | 5.38 | 0.05 | 0.90 |
J_YR1 | 7202.15 | 11397.51 | 6.17 | 0.01 | 0.87 |
J_YR2 | 7568.19 | 12374.41 | 6.21 | 0.01 | 0.88 |
J_GR1 | 6643.25 | 10471.15 | 6.00 | 0.02 | 0.89 |
J_GR2 | 6843.29 | 10479.30 | 5.82 | 0.02 | 0.91 |
J_NP1 | 5504.03 | 7421.04 | 5.83 | 0.04 | 0.89 |
J_NP2 | 4672.62 | 6693.76 | 6.00 | 0.02 | 0.87 |
2.3 肉類調理食品細菌多樣性
實驗樣本購買于同一超市,均貯藏于-18℃以下冷凍條件下,但是不同樣本的肉類品種來源、加工工藝與生產環(huán)境存在差異,因此,各樣本之間的主要細菌類群、菌群比例也會存在一定的差異。
在門分類水平上,4種肉類調理食品中微生物主要是變形菌門和厚壁菌門,這兩類細菌占總菌數的80%-90%左右,此外還存在少量的擬桿菌門、放線菌門等。在屬水平上,4種肉類調理食品表現出一定的差異,圖1 顯示了各樣本屬水平物種豐度較高的前20個序列信息。其中,炸雞塊中優(yōu)勢菌群是Anderseniella 屬(占總序列數的45.21%),此外占總序列數2%以上的還包括乳球菌屬、明串珠菌屬、不動桿菌屬、沙雷氏菌屬以及未分類的菌屬等;羊肉串優(yōu)勢菌群是不動桿菌屬(占總序列數的26.90%),還存在Anderseniella 屬、梭菌屬、嗜冷桿菌屬 、金黃桿菌屬、漫游球菌屬、乳球菌屬、假單胞菌屬、腸桿菌屬以及泛菌屬等;骨肉相連優(yōu)勢菌群是Anderseniella 屬(占總序列數的25.32%),此外還存在泛菌屬、梭菌屬、不動桿菌屬、假單胞菌屬、嗜冷桿菌屬、金黃桿菌屬、香味菌屬以及腸桿菌屬等;冷凍牛排優(yōu)勢菌群是Anderseniella 屬(占總序列數的28.49%),此外還存在漫游球菌屬、腸球菌屬、假單胞菌屬、泛菌屬、鏈球菌屬、魏斯氏菌屬以及梭菌屬等。
本實驗在肉類調理食品中檢出Anderseniella 的存在,且占據較大比例。Anderseniella 是革蘭氏陰性菌,異養(yǎng)需氧型,屬于變形菌門、α變形菌綱、根瘤菌目、紅菌科,與紅菌屬相似度很高,Anderseniella 目前僅包含Anderseniella baltica 一個種,曾從波羅的海缺氧表層沉積物中分離出來,可以在鹽度0.8%-6%之間生長。有關Anderseniella 的研究文獻較少,目前還沒有文獻顯示Anderseniella 在肉類食品中檢測或者分離出來。而本實驗使用二代測序技術檢出Anderseniella 在肉類調理食品中存在,這可能與食品的生產工藝有關。炸雞塊、羊肉串、骨肉相連和冷凍牛排生產工藝流程有一定的相似性,將肉類原料預處理(清洗、切塊等)后,再加入食鹽等調味料腌制一定的時間,熟制或不經過熟制后,真空包裝、冷凍保藏。由于調理食品需要進行腌制,腌制過程中高鹽度對微生物進行了選擇和富集,4種肉類調理食品營養(yǎng)成分表顯示,鈉含量在481mg/100g-1400mg/100g之間,若鈉均以氯化鈉形式存在,那么換算成鹽度,4 種食品鹽度介于1.22%-3.56%之間,適于Anderseniella 的生長,而對其他菌屬具有抑制作用,因此腌制過程結束后Anderseniella 可能大量存在于食品中。
圖1. 各樣本在屬水平物種豐度圖,A:炸雞塊,B:羊肉串;C:骨肉相連;D:牛排
雖然肉類調理食品種類不同,但菌群結構存在一定的相似性。在物種豐度較高的前20個序列中,Anderseniella屬、不動桿菌屬、芽胞桿菌屬、梭菌屬、泛菌屬和假單胞菌屬是4種肉類調理食品中的共有菌群,乳球菌屬、嗜冷桿菌屬、乳桿菌屬、香味菌屬、漫游球菌屬、沙雷氏菌屬、泛菌屬等也廣泛存在于肉類調理食品中。除了Anderseniella,其他菌屬在肉及肉制品中常有檢出。其中革蘭氏陽性菌有乳球菌屬、乳桿菌屬、芽胞桿菌屬、梭菌屬、漫游球菌屬;革蘭氏陰性菌有Anderseniella、假單胞菌屬、不動桿菌屬、嗜冷桿菌屬、泛菌屬、香味菌屬、沙雷氏菌屬。乳球菌屬和乳桿菌屬是乳品發(fā)酵中有益微生物,常用于干酪和酸牛乳的生產;芽胞桿菌屬、假單胞菌屬、沙雷氏菌屬、不動桿菌屬廣泛存在于自然界,部分菌種是食品腐敗菌或人致病菌,如蠟樣芽胞桿菌、炭疽芽胞桿菌、銅綠假單胞菌、粘質沙雷氏菌、鮑曼不動桿菌等。
肉類調理食品中細菌種類較多,除了來源于動物腸道,還可能來源于動物屠宰、食品加工、包裝等每一個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,肉及肉制品所接觸的外界環(huán)境、加工用具、包裝材料、人員等均會造成微生物污染,肉制品之間也存在交叉污染。因此,各食品企業(yè)需要加強對原料肉的檢測,實施規(guī)范化生產、標準化管理,重點對動物屠宰、切割、修整過程微生物污染進行監(jiān)管和控制,保證產品質量。此外,很多肉類調理食品在流通和貯藏過程中需要冷藏或冷凍保存,而我國冷鏈系統(tǒng)尚不完備,溫度的波動也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條件。
值得關注的是,肉類調理食品中的優(yōu)勢菌群并不是嗜冷菌,這與我們實驗前的理論推測是不同的。實驗結果表明,盡管樣本的貯存條件是-18℃,但仍然存在生長溫度在30℃-37℃的中溫菌,如不動桿菌屬、梭菌屬、泛菌屬、明串珠菌屬等。這些菌屬很可能處于“活的不可培養(yǎng)狀態(tài)(Viable but nonculturable state, VBNC)”,即喪失細菌可培養(yǎng)的特征,但是細胞膜完整,有一定的代謝活力,遇到適宜條件,可恢復到可培養(yǎng)的狀態(tài),這是某些無法產生芽胞的細菌對抗環(huán)境壓力的一種反應。研究表明,溫度是誘導細菌進入VBNC 狀態(tài)最主要的原因,因此肉類調理食品在冷凍處理時,埃希氏菌屬、志賀氏菌、腸球菌、弧菌等很可能進入VBNC狀態(tài),一旦遇到適宜的生長條件,便會再次復蘇,對消費者的身體健康造成危害。
2.4 樣本間菌群結構比較
維恩圖可在OTU水平對4種肉類調理食品中菌群進行分析,圖2直觀的反映了樣本間的共有OTU和特有OTU。為了清楚顯示,本實驗將2 個平行樣本合并分析(J-JK1、J-JK2合并為J-JK,其他樣本類同),J-JK、J-YR、J-GR、J-NP 獲得的OTU數分別為3486、5014、5122和3773,所有樣本共含有12000余種不同的OTU。由圖可知,每2種實驗樣本之間相同的OTU數在1019-1902之間,4 種樣本之間相同的OTU數為502個,占總OTU數的4.16%。
圖2. 操作分類單元維恩圖
為了從微生物種類和豐度層面研究4種肉類調理食品的異同,本研究基于Bray-Curtis指數繪制樣本聚類圖,如圖3所示,菌群組成相似度越高的樣本在圖中的距離越小。整體而言,4種肉類調理食品之間具有很大的相似性,其中,炸雞塊和牛排、羊肉串和骨肉相連相似度較高,分別聚為一簇。而同為雞肉制品的炸雞塊和骨肉相連并未表現出明顯的相似性,這可能是二者加工工藝、加工環(huán)境不同引起的。此外,在樣品中檢測出了不可分類微生物,如unclassified Rhodobacteraceae 和unclassified Anaerolineaceae 等,這是由于測序結果與數據庫中序列不匹配或相似度不夠閾值,因此這些序列被歸為不可分類的微生物。
圖3. 各樣本在屬水平聚類圖
3 結論
利用高通量測序技術可以直接從食品中提取微生物基因組,對不可培養(yǎng)細菌和低豐度細菌也可有效檢測,能夠客觀分析食品中菌群結構,且高通量測序技術可以對多個樣本同時檢測,相對于傳統(tǒng)方法能夠迅速、高效的完成樣本菌群分析。本論文明確了使用均質提取法提取微生物基因組,并采用二代測序技術進行16S rRNA V3-V4區(qū)測序,為后續(xù)大規(guī)模菌群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。實驗結果表明,肉類調理食品中細菌多樣性高,4種肉類調理食品菌群結構具有一定的相似性,在門分類水平,主要是變形菌門和厚壁菌門組成;在屬水平,Anderseniella 屬、不動桿菌屬、芽胞桿菌屬、嗜冷桿菌屬、乳球菌屬、梭菌屬、泛菌屬和假單胞菌屬等廣泛存在,這些微生物可能來源于動物腸道、動物屠宰、食品加工和包裝等加工工序,因此,各食品企業(yè)需要優(yōu)化生產工藝,加強生產管理,制定標準化操作流程,保證產品質量穩(wěn)定。